推动绿色物流与高效运输:多式联运的未来展望
物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“经络”,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、提升经济运行效率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内经济转型的深化,物流行业的高效运营成为了各方关注的重点。特别是随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物流的多次强调,“完善流通体制、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”已成为政策重点,多式联运无疑是推动物流降本增效的关键突破口。
多式联运的飞速发展
中国物流行业近年来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其中以多式联运为代表的新模式在提升运输效率、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多式联运,尤其是铁水联运,作为一种绿色、低碳、高效的运输方式,已经成为国家物流网络优化的重点方向。
以泉州沙格港为例,最近的一次运输实践中,50车煤炭通过铁路与海运的结合,实现了从泉州到江西的顺畅运输。这一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通过打通铁路和水运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不仅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,而且提高了运输效率。铁水联运的费用普遍低于公路运输,且运量大,成本低,有效提升了整体物流效益。
从国家的宏观角度来看,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数据也显示,当前我国多式联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的比重,每提高1个百分点,可以为社会节约1000亿元左右的成本。近年来我国的铁路集装箱运输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,铁水联运已成为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面临的挑战与瓶颈
尽管多式联运的优势显而易见,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不少挑战。当前,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仍存在不小的短板,特别是在多式联运的基础设施配套和衔接上存在一定的“堵点”。部分地区的铁路与公路、港口之间的衔接不畅,导致中转环节的时间成本和操作成本居高不下。
河南省南召好客来钙业公司在选择多式联运时,尽管铁路运输成本低、运量大,但由于当地无法直接装运集装箱,只能通过高成本的短途转运,再加上货场作业效率低,导致整体运输效率不高,最终影响了客户的选择。这一例子突显了多式联运衔接不畅、设施布局不足以及信息共享不完善等问题,这些都成为了制约多式联运进一步发展的“瓶颈”。
政策支持与行业协同
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多式联运的发展。今年5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做好2024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》中特别提到,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,并推动“一单制”和“一箱制”的应用。这些举措旨在打通多式联运中的信息壁垒,实现全程物流的无缝衔接,从而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。
与此同时,物流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创新模式,力求通过提升服务水平、优化运输方案来应对日益增长的需求。郑州物流中心与企业合作,定制了差异化的运输方案,通过铁路与公路的精准对接,减少了中转环节,提升了物流时效,最终降低了成本。
交通运输部还在推动铁路专用线进港区、进园区、进厂区的同时,注重优化大宗货物的铁路集港比例,努力通过一体化的物流系统提升运输效率。
未来展望:多方协作,共同突破
随着多式联运逐渐成为我国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提升物流效率、降低成本、推动绿色运输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。为此,政府、企业和行业组织需要携手合作,共同破解多式联运面临的堵点。
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、企业的创新实践、以及行业间的协同合作,我国的多式联运体系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快速发展。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、信息共享机制的逐步建立,物流成本将持续降低,物流效率将不断提升,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在多式联运的推动下,物流行业将更加高效、绿色、智能,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同时,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深化,中国的物流产业也将迎来更多机遇,助力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更加从容地应对竞争与挑战。
多式联运不仅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,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。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、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引领下,才能实现物流行业的降本增效,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。
免责声明:特邮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到您,请联系本网站进行相关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