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分拣到小时配送:中国快递为何越送越快
我国的快递行业实现了令人瞩目的飞跃。今年8月13日,第1000亿件快递诞生,比去年提前了71天,比三年前提前了整整117天。在刚过去的“双十一”期间,许多网友表示下单几小时后便收到了货物,快递速度从“三五日达”进化到“次日达”,甚至“当日小时达”。
快递业务的井喷背后,是一张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。中国平均每秒钟揽收4187个快递包裹,在“双十一”当天的订单量突破6.3亿件。1990个县级配送中心、33.78万个村级寄递站点,形成了覆盖全国98%人口的“毛细血管”式网络。正是这种庞大、灵活的网络,助力我国快递业务量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。
打破传统物流模式天花板的,是电子面单与智能系统的加入。电子面单给包裹一个独特的“身份”,智能系统则像“人脸识别”一样,对每一个包裹进行高效分拣。在“双十一”前,人工智能会提前预测不同网点的仓储和人力需求;商家发货时,系统已为包裹安排好最优路线,甚至指定了具体配送员。在转运中心,智能分拣设备根据包裹大小、属性分类,确保差错率降至几乎为零。
据国家邮政局预测,2024年全年快递量将达到1425亿件,日揽收量在3亿至5亿之间,其中超1亿件在农村地区流动。河南的羽绒服、陕西的猕猴桃、新疆的雪蟹、甚至西藏的特产,都依托快递走出家乡。这种高速发展的物流网络,不仅实现了对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,也在不断激发消费活力、丰富消费体验,为经济带来持续增长的动力。
免责声明:特邮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到您,请联系本网站进行相关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