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再怪市场难做了,货代真正难的是“做自己”
【我不是没业绩,只是一直没面对自己】——一个货代业务员的自白
每天在办公室打卡上线,我都很忙。
微信有100+未读,钉钉在响,邮件在跳,客户问我:“这票怎么还没出?”
我一边应付,一边心里冒出一句话:
“唉,现在行情太难了。”
但有时候静下来想一想,真的是“行情难”吗?
还是我早就习惯了把“出不了业绩”的锅,扔给一切除了自己的因素?
✅ 第一个我不敢承认的事实是:我其实没真正努力开发客户
我说在“跟客户聊”,但说白了就是拿着一份模板报价单,群发。
客户不回,我就换一批继续群发。心里还挺委屈:你们到底要什么啊?我都报了最低价了。
后来才明白:
客户不缺报价单,缺的是懂他的方案。
别人能跟客户聊航线细节、目的港清关、时效管控,
而我除了“价格好、时效快、服务棒”之外,什么也说不出来。
其实客户不是冷漠,是我根本没走进他的世界。
✅ 第二个问题是:我对客户的粘性,完全建立在“这票有没有下”上
只要客户不下单,我就自动淡出。
偶尔问一下:“最近有货吗?” 语气很敷衍,像是例行打卡。
我告诉自己:“他反正不做我这条线,浪费感情。”
但当我开始翻回聊天记录,才发现这个客户其实曾经认真问过几个细节——
只是我没跟上,也没在意。
他不是“不做”,是“你没给他一个做的理由”。
客户不是一次性消费,他更像是一个需要被“持续维护”的关系。
你不经营,自然就疏远了。
✅ 第三个痛点:我习惯了做“传话筒”,不习惯做“解决者”
运价涨了,我第一时间甩个截图给客户:“最近航司又涨价了。”
货卡在港口,我回:“我也问了操作,还没消息。”
我总在“转达消息”,却从不“主动应对”。
我从没站在客户的角度想:他要的不是信息,是方案;
不是你告诉他发生了什么,是你要告诉他“怎么办”。
当客户开始绕过我、直接找其他货代,我才意识到,
不是他们变了,是我一直都没让他们安心。
✅ 第四个痛点:我从来没有建立自己的“专业壁垒”
每天都在做货,但你让我解释一条完整的DDP流程,我会卡壳;
客户问我中转港有没有查验风险,我去找操作;
甚至有时候清关失败,我第一反应是:“客户资料没给齐。”
这不是“专业分工”,这是“不敢承担”。
你想做一个有价值的业务员,就必须能比客户知道得更多、判断得更快。
如果我对物流链条没有掌控力,那我就只能永远做“中间人”,
永远被客户替代,永远比不过那个比我更懂的人。
✅ 第五个问题是:我以为自己一直在“努力”,其实我一直在“重复”
我总是忙,一天上百条信息,一堆货在走,
但回头看这一周:没有一个新客户成交,没有一个报价体系优化,甚至连一个老客户的问题都没总结过。
我以为“在岗位”就是“有产出”,其实我只是陷入了“重复劳动”罢了。
不是你不努力,是你在重复没有产出的努力。
✅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:
别人晚上还在追着目的港代理确认查验进度,我已经在刷短视频;
别人在更新报价模板、整理客户分类、优化航线组合,我却在转发鸡汤、点外卖;
别人能用一句话就说服客户:“你走我这条线更安全”,
我却只能说:“我们也可以试试看…”
原来业绩差,不是偶然,是我早就活成了“随缘型业务员”。
✅后来我决定:我不再找理由,只找方法
我开始每天下班前花20分钟复盘:今天有哪些客户有跟进价值?哪封邮件没及时处理?
我主动问操作部问题,不怕显得不懂,我就是想懂。
我重新整理了我能做的国家、渠道、产品,写成一个标准的服务清单,不再“客户问我才想起”。
我给自己定了目标:不是聊几个客户,而是让客户开始信任我。
我不是超级厉害的人,我只是终于决定好好做业务了。
慢慢地,我发现客户开始更愿意跟我说实话;
同行找我合作的时候会说:“你做事挺细的”;
我从一个发报价就等消息的“工具人”,变成了客户心里可以依靠的“方案师”。
国际货代不是拼资源,而是拼你能不能“搞定问题”。
这年头客户选的不是公司,是人。
如果你也觉得现在行情很卷,竞争很大,客户很难搞——
那恭喜你,你开始意识到问题了。
接下来的关键,是别再对自己撒谎。
出不了业绩的真相,从来不是行情,而是我们没准备好成为那个“值得信赖的人”。